繁體版
《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》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楊曾文 佛學研究 第 9 期 (2000 年)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內容提要:唐代無名和尚(722-794),俗姓高,先師事北宗之祖普寂,學漸教禪法,后投到南宗荷澤神會的門下接受頓教禪法,繼承南宗的法系,晚年在五台山佛光寺傳法。華嚴宗的四祖澄觀(738-839),在早年參學過程中曾從牛頭山慧忠及徑山道欽學牛頭禪法,併到洛陽參謁無名和尚〞咨決南宗禪法〞。新從五台山佛光寺附近發現的《無名和尚塔銘並序》,提供了無名在師事神會以前曾在北宗〞華嚴尊者〞普寂門下學法的新情節,可以與《宋高僧傳 無名傳》等互相補充,對研究唐代禪宗、華嚴宗和五台山佛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。
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形勝之地,古迹文物很多。1996 年 11 月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溫金玉副所長應我的請求將他新發現的《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並序》手抄本寄給我,告訴我這是唐代禪宗神會弟子無名和尚的塔銘和序。我讀過以後認為此塔銘序很有學術價值。
《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並序》(下面簡稱《無名塔銘序》)發現於五台山佛光寺的東山坡,題〞上都資聖寺沙門慧岌文〞。慧岌在碑文中稱無名和尚為〞吾師〞,在序文最後說〞恭承教義,乃為銘〞,看來是無名的弟子。然而〞上都〞是西都長安,資聖寺是長安名寺,開元十一年(723)密教高僧金剛智曾奉敕在此譯經,此寺被認為是〞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〞。(1) 《無名塔銘序》著於無名死後的第二年,也許慧岌在此之前已經住進長安資聖寺。
無名和尚,在宋贊寧《宋高僧傳》卷十七<唐洛陽同德寺無名傳>、宋延一《廣清涼傳》卷下、明鎮澄《清涼山志》卷七等,對無名的生平事迹有詳略不同的記述,而以《宋高僧傳》所記述的史實比較詳悉可信。此外,唐宗密《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》所列以菩提達磨為初祖的禪宗承襲圖中,在〞神會第七〞之下,列有〞浮查無名〞之名,此即無名;在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三所載〞洛陽荷澤神會大師法嗣一十八人〞中有〞五台山無名禪師〞,但因〞無機緣語句〞而未予立傳。新發現的《無名塔銘序》與上述傳記比較雖文字迥異,但在內容上與《宋高僧傳 無名傳》卻十分接近。
下面先將《無名塔銘序》的內容進行介紹,然後就此塔銘序的價值略作說明。
一、《無名塔銘序》所述無名的生平 無名和尚(722-794),字方便,俗姓高,祖籍渤海郡(治所在今山東陽信縣西南),出身望族仕宦之家。(2) 出家后漸有名望,修〞少欲之行,習無生宗〞,意為持戒苦修,並修習大乘般若空義和〞不生不滅〞的中觀教理(此當特指禪宗)。
初依北祖華嚴,從漸而入;后訪南宗荷澤,自頓而證。
〞北祖華嚴〞是指禪宗北宗所奉之祖普寂 。(3) 普寂(651-739)是神秀的弟子,在玄宗和朝廷顯官的支持下繼神秀之後為北宗的領袖,被北宗奉為繼達摩-慧可-僧璨-道信-弘忍-神秀之後的〞七祖〞。普寂的禪法繼承神秀,主張通過不斷的修行(在坐禪中觀空,觀凈)斷除煩惱,逐漸達到解脫。以慧能為創始人的南宗主張〞識心見性〞,頓悟成佛,稱北宗禪法為〞漸教〞或〞漸悟〞之教並加以批評。神會(684-758)是慧能的弟子,在慧能死後到北方傳法,宣傳慧能的頓教禪法,曾與北宗進行辯論,稱北宗沒有得到從菩提達摩以來的祖傳袈娑,不是正統,並且所傳禪法是引人漸悟之教,所謂〞師承是旁,法門是漸〞。神會後應兵部侍郎宋鼎之請入住洛陽荷澤寺傳法,影響日著,人稱〞荷澤和尚〞,其法系稱荷譯宗。以上引文是說,無名先師事北宗之祖華嚴尊者普寂,從受漸修入悟之教,此後投到南宗荷澤神會的門下,接受頓教禪法。從此他成為神會的弟子,繼承南宗的法系。此外,他對於大乘其它教理、般若思想(《般若經》既講空義,又講〞智巧〞或〞方便〞--梵音〞漚和拘舍羅〞)也有深刻的理解。所謂〞既不舍於文字,亦不耽著禪味〞,是說雖奉強調〞見性〞的禪宗,然而並不捨棄文字經教,也不執著於禪定。
無名喜歡遊覽山水,不愛在城鎮繁華的地方逗留,周遊過衡山、廬山、五台山、四明山、虎丘等地,以〞浮植〞作為隱居修行之所。晚年,對自己的道友說,當年釋迦牟尼(意為〞能仁〞)佛在拘屍那迦向弟子作最後的說法,表示自己行將入滅,我看清涼山(五台山)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常與一萬菩薩說法之的名勝之地(4),是個很好的棲身修行的場所。於是巡遊五台山,開始居住在五台山前面的鐵勒寺。
山西省在唐為河東道,治所在太原。貞元三年(787),河東節度使馬燧的部將李自良(714-776)因先後參加平定魏博鎮田悅、李懷光的叛亂立功,詔代馬燧以檢校工部尚書為河東節度使。李自良信奉佛教,在任期間,與〞都虞侯〞(軍中執法長官)張瑤聽聞無名的名聲,親自修書並奉禮品派人到五台山送給無名作為供養,邀請他到太原傳法。無名想到當年釋迦牟尼佛曾說過以佛法〞付囑王臣〞的教導(5),既然對於節度使的邀請不能推辭,便應請出山前往太原。李自良與部下盛禮出城迎接,對於無名應請赴齋感到心愿滿足,莫大欣慰。
無名在太原城內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,前來禮拜問法者很多,他只以一首偈頌作答:
若人慾了知,三世一切佛,當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這首偈頌的大意是:如果你想了解什麼是三世一切佛,那麼,應當通過觀想法界的本性,即真如、佛性,體悟一切皆空,一切皆心識所變現的道理。無名說,這是真實圓滿的佛法(〞真乘了義之說〞),應當遵照去修行。說完之後立即歸山,節度使府的將領和城中民眾都來送行。
無名回到五台山之後,便住進佛光寺。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(進入公元 794 年)去世,年七十二歲,僧臘四十三歲(受具足戒后已過 43 個夏安居,即 43 年)。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與部下將領、幕僚聞訊送來金錢施捨。在寺所在的中峰建造寶塔,安葬無名和尚的遺骨。
寺主名法興,與無名本非師徒關係,但因景仰無名的道德,也身穿喪服,臨壇參加追薦法會。無名的弟子道常,為報師恩,在寶塔附近結庵一心坐禪誦經。其他弟子莫不悲泣。慧岌有感於師教,為寶塔寫序述師生平並撰銘頌德。
二、《無名塔銘序》的意義和學術價值 《無名塔銘序》的發現提供了無名傳記的新資料,可以與《宋高僧傳 無名傳》等互相補充,對研究唐代禪宗、華嚴宗和五台山佛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。
(一)無名是先學北宗,后承南宗 《宋高僧傳 無名傳》記載,無名二十八歲出家,住同德寺,先學戒律之學,后〞聞有禪宗,思千里而請決〞,曾隨師遊方,參訪祖師遺迹,〞得會師付授心印。會先語諸徒曰:吾之付法無有名字。因號無名也。〞(6) 據此,無名先學戒律,后拜謁神會,從受南宗禪法,並且因為聽神會稱自己所傳授的禪法〞無有名字〞(神會繼承慧能,禪法以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為宗旨),便以〞無名〞作為自己的號。無名從神會受法,在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三、《廣清涼傳》卷下、《清涼山志》卷七等都可以得到證明。
然而,《無名塔銘序》的發現提供了無名在師事神會以前曾投到北宗〞華嚴尊者〞普寂門下的新情節。所謂〞初依北祖華嚴,從漸而入;后訪南宗荷澤,自頓而證。〞這種先漸后頓的受法經歷,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。此外,他對其它大乘教理,特別是般若空義、中觀學說也有相當的造詣。
(二)無名遊歷各地和所謂〞浮查無名〞 唐代禪宗僧人風行遊方,巡禮各地叢林參訪名師,問道求法,正如慧能弟子玄覺《永嘉證道歌》所說:〞游江海,涉山川,尋師訪道為參禪。〞《無名塔銘序》也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,說無名〞嘗好游山水…由足衡山、廬山、天台、四明、虎丘〞;而在《宋高僧傳 無名傳》中所記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