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理说,这样专业背景过硬的组合,解说比赛应该是既有技术含量又生动有趣。但观众们不买账了,他们翻出最近几年的比赛录像,发现高菡对两位选手的称呼明显不同:叫王曼昱总是"曼昱""宝贝",而孙颖莎就只有全名。更让球迷生气的是,在关键分处理上,解说员对失误的评判标准似乎也不一样。有网友专门做了统计:整场比赛里,高菡喊出"漂亮"这个词42次,其中31次用在了王曼昱身上;闫安分析战术时,说孙颖莎"无谓失误"的次数是对王曼昱的两倍还多。
这事要是放在普通比赛里,可能也就是观众吐槽两句就过去了。但这次是奥运会级别的世乒赛,而且还是中国选手的内战。很多球迷觉得,解说员至少应该保持最基本的客观公正。有位网友说得特别实在:"我们花钱看比赛是为了看高手过招,不是来看解说员站队的。"更尖锐的批评来自资深球迷群体,他们指出当孙颖莎打出标志性"霸王拧"时,高菡居然说"这个球有点冒险",而王曼昱随后的失误救球却被夸成"教科书级调整"。
其实高菡也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了。早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上,她因为对陈梦和孙颖莎的解说态度差异,就引发过大规模讨论。当时有球迷制作了对比视频:陈梦得分时她用"漂亮",孙颖莎得分时却用"厉害",虽然只是两个不同的形容词,但在观众耳朵里听着就是两个意思。这次事件后,央视虽然没公开处理她,但也没再让她解说重要赛事。直到这次世乒赛,她才重新回到解说席。
不过这次和闫安搭档,问题似乎更明显了。闫安作为前国手,本该在专业分析上更有说服力。但观众发现,他经常在解说时提到"当年我们训练的时候",或者"我认识某某教练",这些带有个人经历色彩的表述,难免让人觉得有偏向性。有位网友翻出他直播时的片段:"当年马龙发球时我就知道要侧身抢攻",这种"未卜先知"的解说风格,被吐槽像是在泄露选手"内幕"。
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,央视至今没有正式回应。但细心的人发现,高菡的社交媒体还在正常更新,前几天还发了和王曼昱的合影,配文是"继续努力"。这种态度让部分观众更生气了:"出了事就装没事人?"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,央视可能也在观望,毕竟像高菡这样既有专业背景又有观众缘的解说员不好找。数据显示,她解说的赛事平均收视率比其他解说员高出23%,这也让央视在处理这件事时左右为难。
其实解说员犯错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。想想当年黄健翔在世界杯上的"咆哮解说",后来不也照样回来工作了?关键是要从错误里吸取教训。有体育专家指出,现在的解说员普遍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太注重个人风格,把比赛当成了个人秀场;二是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,很多新人解说员连最基本的技战术术语都说不清楚。就像这次事件中,很多观众吐槽"听不到技术分析,光听见'好球''漂亮'"。
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:第一,解说员得把比赛讲清楚,哪个球打得好、为什么好,得让观众听得明白;第二,别让个人喜好影响判断,毕竟比赛有输赢,解说员不能也跟着"站队"。就像有位球迷说的:"我们买票是来看莎莎和曼昱打架的,不是来看解说员吵架的。"
说到底,这场争议反映的是整个体育解说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。以前大家看比赛主要为了看明星,现在随着观众水平越来越高,大家更想了解比赛背后的门道。就像这次事件中,有观众在弹幕里科普:"王曼昱的反手拧拉转速能达到4200转/分钟,这需要极强的手腕爆发力。"这说明观众的需求已经从"看热闹"升级到了"看门道"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光靠解说员自觉肯定不够。参考国外经验,像NBA、F1这些成熟的体育联盟,都有专门的解说员培训体系。比如F1会要求解说员必须通过赛车工程学考试,确保他们能准确解读技术参数。咱们国内是不是也该建立类似的制度?比如说,给乒乓球解说员设置技战术分析的考核,或者要求他们定期接受专业教练的培训。
当然,也不是说解说员就不能有自己的风格。高菡的文学化解说曾经圈粉无数,闫安的运动员视角分析也独树一帜。关键是要找到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点。就像有位资深解说员说的:"你可以把比赛讲成故事,但故事里不能掺水,更不能造假。"
这场风波给所有解说员提了个醒:在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你的一句无心之言,可能就会被解读成"偏心";你的一点小情绪,可能就会被放大成"不专业"。就像这次事件中,有网友制作了对比图:左边是高菡解说陈梦夺冠时的专业分析,右边是这次解说王曼昱时的"热情洋溢",对比之强烈让人唏嘘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咱们观众也不是不讲理的人。如果解说员能改进工作方式,多讲点技术分析,少搞点个人情绪,大家还是愿意继续支持的。毕竟,能同时把专业性和趣味性结合好的解说员,才是观众真正需要的"宝藏解说"。就像有位网友在评论区写的:"我们不要求你一碗水端平,但至少别往一边倒啊!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