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晶晶 温雅钧 杨冠亚
美国电影里有英雄,中国电影里也有英雄,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看英雄电影。但美国电影里的英雄,与中国电影里的英雄,似乎不完全相同。
2019年,票房最高的几部电影,《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》《战狼2》《流浪地球》,都是英雄电影!
为了查找英雄的定义,我们翻了《辞海》,“英雄主义指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行为,是一个人凭直觉去完成一项任务,这项任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,而且还展现了一个人的勇气、力量、良好的品质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善心。”
为此,我们给英雄电影下了一下定义:主角才能出众、品质优秀、面对困境表现聪明勇敢、不畏艰险,为了国家利益、公众利益、他人利益,不惜牺牲自己,这样的电影,可称为英雄电影。
本文以上述标准,分别筛选了中美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作为分析样本,探究近年来大火的中美英雄片都有哪些特点。
北美市场
以下为票房排名前20的美国英雄电影情况:
北美电影总票房前20的英雄片中,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片几乎屠榜,其中超级英雄电影占到18部,几乎被漫威和DC出品的电影占据,漫威出品的有11部,而DC仅有3部,漫威的复仇者系列不仅占据了北美英雄片榜单前列,甚至在全球票房总排行中都挺进了前十。
北美这20部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又如何呢?
从表中可以看到,复仇者联盟系列不仅在北美票房登顶,在中国的票房也是一骑绝尘,除了第一部复仇者联盟票房欠佳,其余都在前五。而变形金刚4虽然在北美票房欠佳,但在中国却取得成功,除了上映档期正值暑假,片中还有华人演员亮相、中国城市元素、本身大IP加持。
而以“第一部黑人超英电影”在美国获得好评的《黑豹》,在中国的票房仅有6.6亿,连北美票房的零头都不够。
从北美20部英雄片海内外票房占比来看,除了黑豹和黑暗骑士,其余所有电影都是海外票房占比大于美国国内票房占比,也就是说,美国的英雄电影在美国以外同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。
北美英雄片除了拥有大量英雄类漫画的粉丝基础之外,还不断根据美国的政治文化环境调整英雄片的类型,从原本白人男子占主导的英雄角色,发展到如今大火的黑人英雄,象征女权的女性英雄如《惊奇队长》《神奇女侠》,在经典基础之上不断超越变革,迎合大环境和市场。
中国市场
中国国产英雄电影票房排名前20的如下:
从上图可以看出,中国超级英雄电影的受欢迎程度远小于美国。前四部影片的票房数据非常可观,第5名《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和第4名的《我不是药神》相差了近18亿。
2017年上映的《战狼2》,迄今仍然是内地电影票房冠军,它的主旋律基调、制作用心的画面、充满导演吴京个人特色的“硬核”风格,都让这部影片广受欢迎。
吴京的另一部科幻片《流浪地球》票房成绩也非常好,作为唯一一部科幻类型的英雄电影,《流浪地球》将拯救背景放大至整个地球,与美国科幻英雄片泛滥的局面想比,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还几乎是空白。
《红海行动》聚焦中国海军撤侨,主题宏大;《我不是药神》聚焦边缘性小人物--走私仿制药商人,平民英雄引发观众共情。
这20部国产英雄电影,在北美票房又如何?
(标灰影片未上映)
从上表可以看出,国产英雄片在北美票房极其惨淡。票房最高的《长城》,尽管采用了美国好莱坞巨星马特达蒙,导演张艺谋在美国也小有名气,但是整体票房惨不忍睹,远低于该片投入成本。
《战狼2》《流浪地球》《红海行动》这三部在国内大热的英雄影片,在北美并未激起水花,无法让北美观众买账。
中国式英雄片的文化输出,远没有北美影片的影响大。
票房并不能完全说明观众对一部电影的态度。电影评分也能很大程度反映观众们对一部电影的喜爱度或认可度。我们分别选取了国内外两大权威网站:猫眼电影评分和IMDb评分作为参照标准。
首先,我们先来看一下国产英雄电影票房前20的评分状况。
从表中可以看出,中美影迷的审美和口味不尽相同。举个最为极端的例子:电影《战狼2》在猫眼评分高达9.7,但在IMDb的评分却只有6.2。
总体而言,国内观众对中国英雄主义类型片评价较高,基本评分均在8分以上,8分以下的电影仅有一部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》,20部电影均分高达8.73。
而海外观众对中国英雄片则显得水土不服,评价偏低。其中,评分在8分以上的仅有一部《我不是药神》。 20部电影的整体均分只有6.53。
我们再来分析美国英雄电影票房TOP 20 的评分。
我们同样选取豆瓣电影和IMDb评分作为参照标准。
从上图可以看出:国内观影者对美国英雄大片评价两极化趋势比较明显。最低分为《黑豹》,评分低至6.5分;最高分为《黑暗骑士》,评分为9.1分。其中,大多数电影的评分都集中在7-8分这个区间段,共有12部电影,20部电影的总均分为7.6。
从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看,中国20部英雄片,5部发生在古代,6部发生在近代,8部为现代,1部为科幻。而美国多为现代和科幻。
从故事发生地来看,中国20部英雄片,地点出现在中国境外仅有6次,而北美电影则有17次。其中有外太空故事的英雄电影,中国仅有《流浪地球》一部,而北美电影则有4部。
非洲是中国和北美英雄电影在境外最喜欢安排的剧情发生地,中国的《战狼2》和《红海行动》故事均发生在非洲,而北美则有4部电影与非洲有关。
不难看出,北美英雄片在选择故事发生地点上比较大胆,亚洲、欧洲、非洲国家都有涉及;而中国英雄片则比较保守,偏向于非发达国家。从中美英雄片中英雄设定的身份来看,中国英雄片中出现最多的是军人、警察形象,这也与我国一直歌颂的主旋律文化有关,军、警本就是神圣且高大的职业,他们肩负重任,保家卫国。其次出现最多的是小人物,如上文提到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还有《无问西东》《金陵十三钗》这种边缘人物的壮烈事迹类历史故事。
美国英雄电影,以钢铁侠、蝙蝠侠这样的超级英雄出现频次最高,钢铁侠出现了五部电影,蝙蝠侠出现了三部电影。其次出现最多的是军人,通常是英勇无畏、捍卫权利自由独立的形象,这也与美国想要宣传的自身形象有一定的契合。
有意思的是,北美最卖座的英雄片中,英雄身份中还出现了记者,分别是超人隐藏身份用的职业,和蜘蛛侠成年后的职业。
近年来,中外英雄类电影无疑已成为电影市场上的绝对“爆款”,中美两国均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。单从市场反应来看,美国英雄主义电影在海内外仍占据着绝对优势。中国英雄类型片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,国内票房表现上佳,但因为题材限制较多,海外反应冷淡。中美英雄类电影的蓬勃发展给观众呈现了丰富的“精神大餐”。
作者:王晶晶 温雅钧 杨冠亚(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)
指导老师:白净